宝安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滨海小学

>学校首页>美丽滨海>校长专栏>内容详情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伦理课程发展:思路与框架

发布时间: 2013-09-16 12:54 发布单位: 滨海小学(集团)滨海 浏览量: 621 【公开】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伦理课程发展:思路与框架

李唯

  要: 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师德也要随之转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伦理课程发展需要从“专业性”向“德性”的转变,追求“全人教育”、强调“人本化”。教师伦理课程框架建立需要实现摆脱身份伦理向角色伦理的转换、围绕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将教师伦理发展与生涯规划相结合,伦理课程实施应注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教师伦理;课程发展;思路;框架

在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教师做为变革中的重要因素,变革的迫切性赋予教师巨大的责任。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新时代,面临经济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和道德选择困境,独生子女成长的困境,市场经济功利原则的冲击,网络文化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的冲击,特别是移民文化背景下的今天,其主要特点是商业气息浓厚,社会开放化、多元化并存,独具特色。原有的道德体系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范,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构,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不少的道德失落的现象,以职谋私、有失公正、培养精英、盲目追求升学率、职业倦怠等现象;再加上现代儿童自我中心和自我缺失并存,表现为:不考虑他人,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学业压力大、学习不感兴趣,网络依赖症呈严重化趋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家庭结构破碎的儿童人数增加等,儿童成长的现状进一步对教师伦理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易见,建构教师伦理课程势在必行。

一、       教师伦理课程发展的思路

教师伦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教师伦理的成长会深化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会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和职业承诺,激发其自我专业成长的强烈动机,从而能够使教师感受到意义的存在。[1]可见,若没有教师伦理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伦理学是马克思伦理学的一个应用学科,是应用伦理、道德规则去解决教师专业中所产生的问题, 有别于教育实践层面的规范问题的研究。

(一) 教师伦理课程发展由“专业性”向“德性”的转变

教师伦理是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调节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3]教学是一项伦理活动,但教师常常忽略自己道德主体的身份与角色,通常不太愿意参与到有关他们实践的伦理问题的对话与探讨中。[4]教师的专业性表现在教学和学生方面的显性教学行为,学校和家长们都非常重视显性的教学成果;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有教师的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教师的善指对教师责任与义务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负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公正是指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与他;教师责任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与承担。[5]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得有清醒的教育意识,唯有如此,教师会有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的力量、师爱和师生协作与精诚团结的力量、对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促使学生发挥更高形式和更高层次的自我潜力挖掘,教师只有具有了这种德性,其肩负的教育责任与义务才有可能变成现实。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学生的成绩就是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显然这种关注走向了极端,成绩一旦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时,必然会导致教育悲剧发生。这些悲剧的根源就是社会上对教师专业性的重视和对教师德性的忽视,把教师的专业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划等号,其结果就是社会道德价值的沦丧,人文精神的淡漠和创新精神的缺失。古人云,“师范端严,学明德尊”,教师的“德”与“能”并重,才是为师之道。[6]

教师的专业性和德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非相互对立。相对于教师的专业性来说,教师的德性是第一位的,因为教师的德性决定着教师专业性的方向,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教师的德性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德性修养越高,教师教书育人的动机就越强,所谓“德以导能”。如果把教师伦理从教师专业发展中抽离出来,将导致 “教师的工作就成了匠人的工作, 教育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技术 ,就不可能成为真正唤醒、生成学生美好精神世界的活动。”[7]所以,教师的德性是教师专业性的前提,在极其重视教师专业性忽视其德性的今天,应该转向为重视教师德性的培养,从培养出德性和专业性兼备的教师。

(二)教师伦理课程发展要追求 “全人教育”

教育实践是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并受教育活动内含之伦理规则所引导之实践性活动。[8]所以, 教师伦理发展实质上是促进教育对象最大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恪守伦理规则、规范本身。教育的对象是人,培养怎样的人正是教育目标所在。

日本的著名学者小原国芳提出的“师道”问题,并扎根于其坚定信念的“道”,即所谓的“全人教育”:指教师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从而能快乐学习。“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具备相关知识以迎接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从学生的“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其中“身”的一个方面是指健康,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另一方面是要劳动,通过付出就有收获,这是一个人的手段价值;而“心”是从学生的知、情、意三方面来塑造,对应的是真、善、美,涉及学问、艺术、道德层层递进,这是人的绝对价值,也是人的内在价值所在(详见表1)。

                    1  全人教育价值框架[9]

全人

知(学问)——真

宗教——圣

绝对价值

情(艺术)——美

意(道德)——善

生命(保存)——健

手段价值

生活(劳动)——富

(三)教师伦理课程发展要强调“人本化”

教师伦理揭示教师职业道德活动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提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范畴。具体地说教师伦理理性是教师着重从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公正至善等方面对教育教学人际交往及自身进行的理解及厘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所具备的伦理知识、伦理意识、伦理思维的总和。[10]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的道德是立师之本,从人本化的观念出发,尊重多数教师的选择和意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专业引导,既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从而达到自愿与约束的协调与平衡,这样教师伦理才能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因为教育实践的伦理特性决定了教师所传递的任何知识都负载着某种价值义、伦理意蕴。教师伦理课程的重点是价值与意义的建构,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参与性,培养教师伦理意识的外在途径的关键点,从而使教师的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逐渐走向融合。只有教师自发意识中形成基本的师德,经过一定时间专业生活的积累,逐渐形成自我专业发展能力,才会潜移默化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所谓“人本化”,即以人为本,完整而全面的关注、关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方向和心灵成长的指路人,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影响会学生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伦理发展根据教师的内在知识结构发展水平和程度,以及教师个人实际需求,完整而全面的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为教师的伦理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教师伦理课程发展的框架

教育实践的伦理特性决定了教师所传递的任何知识都负载着某种价值意义,重视和挖掘教育实践中所内蕴的伦理,对教师伦理发展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教师伦理课程框架建立需要实现摆脱身份伦理向角色伦理转换,围绕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同时将教师伦理发展与教师职业发展与规划结合起来,教师伦理课程实施要注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一)教师伦理发展摆脱身份伦理束缚向角色伦理转换

中国古代率先形成“师道”观念,过去那种“纲常礼教”靠政治或秩序来确定教师的传统身份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伦理的建构,首先需要摆脱身份伦理的束缚,转而以专业工作的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形成专业伦理的规范。专业伦理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整个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11]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对知识的责任是在学问上有很大的热忱,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自己所教的知识有着一定程度的精通,并有终身学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教育者应有的精神;对学生的责任是与学生共同进步,以学生的快乐为快乐,以学生的进步为进步,以培养人,促进受教育者的最大进步为己任,时刻教导学生和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的追求境界;对社会的责任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使学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而且主动为社会服务。教师的专业伦理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彰显行业特色,是“教师角色”的伦理,形成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伦理规范。唯有如此,教师不仅不把对于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准则看成是外在的客观的约束,而且还能在遵守职业角色的道德要求中获得自由,自觉地把握现存的职业道德准则。[12]

(二)教师伦理发展围绕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

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以实际效应,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全面而有特色提高公民素质。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示范性、自觉性和奉献性等独特特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尽管分数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但教师必须始终在学生健康和快乐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学生的各科分数,否则,若在学生没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下盲目追求分数,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忽视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新的时代呼唤教师个体积极探寻并亲身实践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而不是想当然地停留在传统的常规教育行为模式之上,真正使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个体所为的思考之中的实践。教师的人格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或工具,[13]应该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给学生知识,而且注重“育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育学生的品质、作风,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14]

长春市明德小学的理念就是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依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领悟“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奉献社会”的意义,并且以“真、善、美”做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该校的理念促使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时刻围绕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这样的实践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三)将教师伦理发展与教师生涯发展与规划结合

教师生涯发展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成长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关注点,其教育需求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心理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专业知能发展、心理水平成长和职业周期发展三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心理水平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教师专业知能和心理发展将处于不平衡状态,最终教师的发展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来规划教师伦理课程,有利于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促进教师伦理的发展。此外,伦理冲突是教师伦理发展的动力,教师解决伦理冲突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伦理逐渐成长的过程, 就是教师逐渐实现教育责任的过程。[15]教师的伦理也处于不同情景解决不同的道德问题中成长,教师伦理的发展应充分考虑与教师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水平,遵循道德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教师伦理才能有效发展。

(四)教师伦理课程实施注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教师伦理课程的授课方法不同于其他课程,因为教师伦理相对于专业知识、技能来说是隐性的,更为繁琐复杂,它是知、情、意、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结合体,必须以广大教师的实际修养水平为出发点, 要求适中、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教师伦理课程有效的方法是情境体验,并在情境的设置中包含真实、恰当的道德冲突,教师的伦理意识和思维的形成就会在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并逐渐内化为自身品德的组成部分,在自己教学行为中身体力行,这种通过真实体验提升伦理的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性。还有价值澄清法、案例教学法、道德两难法等在形成教师伦理思维方面都极具借鉴价值。此外,学校还应围绕教师伦理的问题上进行校本研究,在教师整个群体中不断催生对自身伦理道德的关注与反思,解决教师道德中集中的突出问题,提升教师全体的道德责任感与使命感,引领教师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只有这样,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完备的系统,形成一个完善的伦理保护圈,确保教育对象和各方面的利益,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道德约束, 达到教育专业所要求的伦理水准。[16]

参考文献:



[1]王有兰,曾子桐.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落与重塑[J].教育学术月刊,2010,( 12).

[4]于超,程学超主编.教师伦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3.

[5]Robert V. Bullough Jr. The Ethics of Teaching as a Moral Profession curriculum inquiry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27).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

[7] [14]申继亮,赵景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8]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 2006 ,(01).

[9]转引自陈桂生.教师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刍议 [J].中国教师,2008,(21).

[10]毛菊,杨淑芹.教师伦理理性的内涵及其培养[J].教师教育,2010,(11).

[11]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

[12]沈璿,宋月辉.教师责任的伦理性与伦理规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

[13]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9.

[15]胡锋吉,谈冲突下的教师伦理[J].教育与职业,2007,(2).

[16]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of ethi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s and frameworks

                              

Abstract: Teacher ethics directly affect the students' spiritual growth,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change, the teacher ethics have to transform accordingly.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of ethi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om the "professional" shift to "virtue", the pursuit of "holistic education" and stressed that "human- oriented". Teacher ethics curriculum framework establishes the need to get rid of the conversion of the identity of ethics to the role ethics, focus on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eachers'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ethic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operability and systematic.

Key words:Teacher ethi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framework of the ideas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招生咨询电话:27757162      资源平台技术支持电话:29999500
©2017 cn.baoan.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4225829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